這邊試著用解構的方式來說明資訊架構 (information architecture) 這門學問。 設計活動就是在某些限制下,生出某個東西來達成某個目的的過程。 所以可以理解「設計資訊架構」的過程中,設計出來的某個東西指是「架構/結構 (architecture / structure)」、而且這個架構的改變對象是「資訊」(information),接著透過新產生的「資訊互動」達成我們的目的。 簡單說,資訊架構透過設計「結構」、讓人和「資訊」有不同的互動,來達成我們背後期望的目的。 舉例來說: 1. 程式碼的資訊架構 結構:檔案命名、目錄名稱、放的位置、如何引用、設計模式 資訊:程式碼 目的:讓程式碼容易被理解、容易修改、容易查找、容易維護 2. 網站的資訊架構 結構:搜尋列、標籤、sitemap、瀏覽列、超連結、分頁... 資訊:文章、圖片、服務、功能 目的:讓人能找到想要的資訊、讓購買率上升、讓使用者達成他想做的行為 3. 書本的資訊架構 結構:段落、內容的順序、章節、標題、註解 資訊:文字、圖 目的:讓人更能透過閱讀能理解內容 4. 愛買的資訊架構 結構:商品走道的規劃、服務台的位置、結帳的位置 資訊:商品、愛買提供的試吃服務 目的:賣出更多商品 5. 臥室的資訊架構 結構:物品的擺放位置 (櫥櫃裡、牆面) 資訊:物品 目的:主人想... 資訊是相對的 對不同的人,同樣的資料會是不同的資訊;在不同的環境(context)下,同樣的資料會是不同的資訊。資訊不光只有資料、在電腦科學裡,功能/函數也是資訊的一種。 設計的目的是多方向的 有設計者本身的目的、有對使用者的目的、有對其他關係人的目的。也就是說,只要是跟人相關的活動都要理解這些人想要的是什麼、目標是什麼。和使用者中心設計 (User-Centric Design) 一樣。 設計模式 (Design Pattern / Design Principle) 只要是設計就會有比較好的設計模式來增加設計的成功率。所以通常我們在資訊架構中所學的就是這些「架構的設計模式」,對不同的資訊、不同的目的、不同的人都會有不同的「架構的設計模式」。評估一個「架構的設計模式」的方式就是觀察資訊擺在這個架構下,資訊到底會有什麼不同,能達到什麼不同互動。 被架構後的資訊 資訊經過架構後還是資訊,資訊的不同點不外乎就這些:資訊容易不容易「理解、瀏覽、找到、關聯、傳遞、同步、容錯、不失真、記住、更新、處理、新增、刪除...」 根據不同的設計目的,設計不同結構,讓原來的資訊的這些面向變得不同,以達成我們的目的,這就是資訊架構學的使用方法。 Domain Knowledge 架構的設計模式太多了、資訊也太多種類、人也太多種,細節就看相關領域的書吧~ 只是時時記得,有「變動世界的架構」的選項,變動後一切就會變得不一樣。就像 google / facebook,完全改變了人們和資訊的互動方式、產生方式。 facebook的資訊架構 結構:News feed & notification 系統 & 好友列表 資訊:發文、按讚、分享、加入社群的行為、閱讀時間 目的:讓世界變得充滿萬惡的讚能量、讓人都只看到自己想看的 最後說一下,其實設計流程是結構的一種、結構也是資訊的一種,從資訊流動來看世界是不是越來越有趣了呢?下圖是資訊架構和其他領域的關係。
在使用者經驗分層中,每層都是息息相關的,如果哪一層壞了,整個就壞了。所以從上圖我們可以知道:要做好資訊架構,我們必須做好設計研究、對內容有了解、對功能有能力去實作;要展現好的資訊架構,我們必須做好互動、介面、資訊、視覺設計,不然光只有好的架構,使用者經驗不會好。所以... 工作的時間到了。 參考: 1. Eight Principles of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, 2010 - Dan Brown 2.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100, 2013 - 長谷川敦士 3. The Elements of User Experience, 2010 - Jesse James Garrett 4.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: blueprints for the web, 2009 - Christina Wodtke and Austin Govella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